“这片林子,就是我们的命根子”-澳门最新网站游戏
栏目:重要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11-01

本文摘要:塞罕坝的绿,多姿多彩;塞罕坝人的绿色情结,始终如一“这片林子,就是我们的命根子”创业难,守业更难。

塞罕坝的绿,多姿多彩;塞罕坝人的绿色情结,始终如一“这片林子,就是我们的命根子”创业难,守业更难。在生态脆弱的塞罕坝,一点火星、一场虫灾、片刻大意,都可能让这个生态家园毁于一旦。

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但塞罕坝人绝不会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高枕无忧,三分造,七分管的理念,深入人心。在塞罕坝人眼中,草木无言,但有生命。防火、防虫、管护林木,塞罕坝人以心血浇灌苗木,用生命呵护生态,时时刻刻守护着这颗华北绿宝石。

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眼珠子,就是我们的命根子!塞罕坝人如是说。春去秋来,时序更替。塞罕坝的绿,多姿多彩。塞罕坝人的绿色情结,始终如一。

人工瞭望和科技手段结合,24小时时刻守望梦到发现着火点了,我一惊,赶紧从床上跳下来,嘭嘭嘭跑上楼,望了好几圈,发现没有,又回来继续睡。防火瞭望员齐淑艳塞罕坝的草木,越来越茂盛,可是,这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。林场的森林大多为人工针叶林,林下、路边蒿草茂密,可燃物多。

而且塞罕坝风大物躁,森林连片分布,一旦发生火灾,极易火烧连营,后果不堪设想。防火,成为林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登上海拔1940米的阴河林场大光顶子山,一座5层的瞭望楼出现在我们眼前,白色外墙上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望海楼。孤独地伫立在无垠林海之中的望海楼,是塞罕坝林场的制高点。

它原本是瞭望火情的望火楼,因为林场人最怕火灾、最爱林海,后来就取名为望海楼。46岁的刘军和47岁的齐淑艳是夫妻,自2006年起在望海楼扎下根来。

两人都是防火瞭望员,吃住、工作都在这里。每一年,从3月15日到6月15日,从9月15日到开始下大雪,是林场的防火紧要期。夫妻两人在这期间异常忙碌。

白天,每15分钟就得拿望远镜,向四面八方瞭望一次。夜晚也不能中断,每一小时得瞭望一次。

每次瞭望结束,都得作好记录,并向场部报告。夫妻俩分工合作,轮流休息,一刻也不敢马虎。通过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,刘军掌握了一套识别规律:烟一般是上升状的,中间不断,顶部呈蓝色;雾是乳白色,会流动;沙尘暴是棕黑色,拧着劲儿往前移动,速度快。

防火设备需要有人维护,刘军夫妻俩即便在非防火期,也会留守在望海楼中。过冬之前,夫妻俩会提前备好冬季可能用到的药品,冰冻上足够的食物。

到了冬季,大雪封山,积雪时常可达七八十厘米,最深处有一米五,望海楼便成了林海雪原中的孤岛。刚来望海楼的时候,半年多见不到其他人,孤独和寂寞难以忍受。齐淑艳没事时就纳纳鞋底,找点事来排遣。实在忍不住了,就一个人躲到墙角悄悄哭一场。

然而,塞罕坝的魔力,会悄然改变和她亲近的每一个人。看着守护的树林越长越高,齐淑艳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天成长一样,她的心态越来越阳光:尤其是到了秋天,林子里红、橙、黄、绿,有十几种颜色,真是可爱极了。夫妇俩对林子的感情越深,责任心越重。

有时候做梦都梦见这片林子。梦到发现着火点了,我一惊,赶紧从床上跳下来,嘭嘭嘭跑上楼,望了好几圈,发现没有,又回来继续睡。齐淑艳说。今年春季的一天,刘军在瞭望时,突然发现塞罕坝林场范围之外,有一处地方在冒烟,可能对森林构成威胁。

他赶紧向总场防火指挥部报告。24小时待命的消防员们,紧急出动前往扑火。在望海楼上,刘军一直紧紧盯着那个着火点,直到40分钟后,烟彻底消失了,他才放下望远镜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一年又一年的孤独和寂寞,可以让一个人消沉,也可以让一个人成长。

工作之余,刘军2009年开始跟着电视节目,一笔一笔学画画。孤寂,将他生生逼成了一个画家。现在,望海楼里挂满了他的作品,有雄鹰、草原、森林、雪景。

一幅名为《守望》的画引人瞩目,画上是两只小猫,相互依偎,四只眼睛都圆鼓鼓地盯着前方。画的是你俩吗?刘军回答,呵呵,算是吧。齐淑艳则说,胖的那只是她,瘦的那只是刘军,说完哈哈笑了起来。

刘军的父亲刘海云是老坝上,1958年到林场工作,当过饲养员、更夫、检查员,也曾经担任过防火瞭望员。我和我父亲一样,听从林场的安排。

把这片林子种好、管好、看好,这是我们不变的责任。刘军说。刘军夫妇俩24岁的儿子刘志钢,已在塞罕坝林场当了4年扑火队员,是一名林三代。

每到防火紧要期,父母和其他瞭望员在山上日夜瞭望,他在山下训练待命。一旦瞭望到火情,他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。刘军夫妇的瞭望半径约有20公里。

如今,在塞罕坝林场,共设有9座瞭望塔,其中有8座是夫妻两人共同坚守的,瞭望范围基本覆盖了112万亩林海。除了人眼,还有天眼。

近几年,林场不断加强森林火灾防控的信息化建设,安装了林火视频监测系统、红外探火雷达、雷电预警监测系统,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先进监测网络。不过,探测系统的覆盖面不能达到百分之百,无法百分之百迅速准确地识别着火点,瞭望员仍然非常关键,有助于及时发现火情,保证扑火队伍快速到达现场。

塞罕坝林场防火办主任吴松说。建场55年,两万个日日夜夜,塞罕坝人睁大眼睛日夜守望,防微杜渐,林场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。科学防治病虫害,同时促进森林形成自控机制每天凌晨两点多起床,3点到达防治作业地块,天还黝黑一片就打着手电加油、加药、调试防治机器。

一干就是半个多月。森林医生国志锋在林场,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天大的事。森防工作者被称为森林医生,森林离了他们,就像人们没有医生一样。

从林场总场的森防站,到分场的森防股,再到更基层的测报员,在防虫期到来之前,就会对病虫害可能暴发的地点、发生面积、虫口密度、危害程度等,做大量的调查和分析。他们捕来不同种类、不同成长期的害虫,然后用不同品种、浓度的药品分别喷洒,记录其死亡时间,探寻出最佳防治时机和药品。

塞罕坝林场采用的防治方法,主要有喷烟防治、喷雾防治、飞机防治、物理防治、天敌防治、毒饵诱杀等。因虫施策,根据有害生物种类,采用不同招法。由于林场成林树木高大,常规喷雾已经够不着有害生物,喷烟防治成为塞罕坝人最常用的方式。

喷烟防治受到天气条件限制,在凌晨或傍晚时分效果最好。防治病虫害的时候,我们每天凌晨两点多起床,3点到达防治作业地块,天还黝黑一片就打着手电加油、加药、调试机器。4点天刚发白,就开始防治作业。塞罕坝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介绍。

国志锋说:大家直到晚上8点多才下山,技术人员将工人送到家,安排好一切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。就这样每天超过18小时地连轴转,一干就是半个多月。

有一年,松毛虫大举来袭,塞罕坝林场40多万亩林地受灾。严重到什么程度?有的树上密密麻麻全是虫,多的一棵树虫子能过万只。站在树下,能听到虫吃树叶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。

森防站工作人员和工人们紧急上山灭虫,共出动130余人。队员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,戴着双层口罩和防毒面具,奔赴受灾较重的4个林场。

经过40多天夜以继日的奋战,松毛虫最终败下阵去。人虫大战结束时,大家都感觉脱了一层皮。苦,从来不会白吃。塞罕坝林场的病虫害成灾率,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二以内。

这个数据,稳稳处于河北省林业厅划的成灾率不高于千分之三点三的红线之内。防治理念和技术还在不断进步。近几年,塞罕坝林场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,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。

自控机制生态平衡成为关键词。只要能够实现森林自控的,就不人为干预;只要能够小范围控制的,绝不扩大面积防治;只要能利用生物天敌防治的,就不使用化学药剂,国志锋说,目的就是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,最大限度保护非防控对象,促进森林形成自控机制,维护生态平衡。经过多年摸爬滚打、艰苦探寻,塞罕坝林场建立起完善的预报、防治体系,探索出多个行业技术标准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之中。据估算,如果没有这些森林医生的精心呵护,塞罕坝因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,每年将近5000万元。

像照顾婴孩一样,无微不至地精心照料苗木这两年岁数大了,背有点驼了,越来越矮了。但这些树木始终在向上生长,原来放在手里小小的,现在都很高大了。

看着苗木越长越好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!退休技术员顾殿江塞罕坝处于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从固碳、放氧、防风固沙、水土保持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估,得出一个结论:这里的森林生态价值,是木材价值的39.5倍。这就意味着,木材收入1万元钱,同时会减少森林生态价值39.5万元,可以说是得不偿失。

塞罕坝林场副场长张向忠说。得不偿失的事坚决不干!塞罕坝人近几年来大幅压缩林木采伐量,把种树造林、抚育森林、提高森林质量作为主要目的,以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。塞罕坝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:林场根据林木蓄积增量,严格规定抚育采伐限额。

林场每年的林木蓄积增量在50万立方米左右,十三五期间每年的采伐限额为20.4万立方米,以保证森林每年增加,林木越采越多。现在,采伐限额基本只用到五六成,去年实际上只采了11万多立方米。时移世易。

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强力推进,增林扩绿,呵护苗木,让它们更加茁壮地生长,成为塞罕坝人日益重要的使命。7月份,又到了给幼林打灌草的季节。走在塞罕坝的林间道上,不时听到割灌机嗡嗡的声音。

63岁的顾殿江是千层板林场的一名老技术员,已经退休,但忙碌的季节,他仍然会回来搭把手。林子里的蒿草和灌木长得茂盛,足有及腰深,顾殿江走进林子后,瞬间就只能看到他的上半身在移动。草太深,就会影响幼林吸收阳光,长势就不好了。顾殿江扒开灌草,露出下面藏着的云杉幼苗。

幼苗只有30厘米左右高。割灌工人走在前面,顾殿江一路跟随。为了保护幼苗,塞罕坝林场制定了细致入微的割灌技术标准,对割后的余茬高度等,都有着苛刻的要求。

标准严格执行,一点不能马虎。顾殿江手里拿着卷尺,一边走,一边不时用脚归置着割下的灌草,走到幼苗附近,常常蹲下用尺子测量一下。割灌工人割完一行后,靠在树边休息。

顾殿江赶紧走过去,给工人讲解技术要领,叮嘱如何移动割灌机以确保不伤到幼苗。自1976年来到千层板林场,顾殿江已在这里工作了41年,成为林场的活地图。

哪里有坑有洼,哪里的幼苗长得壮实,他一清二楚。你看,这是4年生的幼苗,每长一岁,就会在节处分出一些杈子。你数一数有几节,就知道苗子的年龄了。

顾殿江用手轻轻捏着幼苗,对记者说。到了冬季,塞罕坝气温骤降,风大干燥,防止幼苗被冻伤,成为一个紧要任务。

10月上旬,给幼苗保暖的工作就会及时开始,既要防冻,又要防寒。经过长期的探索,对于高度30厘米以下的幼苗,塞罕坝人采用盖土的方式。埋土时,先取一锹土垫在苗木根部作为枕土,之后再取土逐渐向上轻轻覆盖,直至将苗木盖严实。

对于高一些的苗木,则采用绑草帘的方法。先插入一根木棍,然后将草帘缠绕木棍一圈后,连同苗木一同包裹住。就像是婴儿的襁褓一样,这样苗子在冬天就不会挨冻了。

顾殿江说。如今,顾殿江呵护的最早一批幼苗,已经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挺拔大树。

这两年岁数大了,背有点驼了,越来越矮了。但这些树木始终在向上生长,原来放在手里小小的,现在都很高大了。

他感慨道,看着苗木越长越好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!在千层板林场的苗圃里,我们看到了刚刚满月的樟子松和云杉幼苗。头一年秋季采摘种子、晾晒,冬季雪藏,春季催芽、播种。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,介绍了育苗的过程。

幼苗由一粒粒小小的种子,历经秋去春来,从土地里顽强地冒出了头,探出了身子,沐浴在夏日阳光之下,绿意盎然,生机勃勃。苗圃工作人员像照顾婴孩一样,无微不至地精心照料着这些幼苗。

55年前播下的那一粒粒种子,在一代代塞罕坝人的心血浇灌下,经历风霜雨雪,如今林海绵延,蔚为壮观。再过55年,在一代代塞罕坝人的接续传承下,我们眼前这些欣欣向荣的幼苗,必将长成参天大树,融入茫茫林海,见证美丽中国!(记者刘毅史自强)。


本文关键词:澳门最新网站游戏,澳门正规平台app游戏推荐,澳门顶级直营官网,新澳门正版官方网站

本文来源:澳门最新网站游戏-www.chineseinir.com